伴随着“医药分家”而生的药房托管,在经过了16、17年轰轰烈烈的扩张之后,进入18年后,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过街老鼠。越来越多的省份出台政策来禁止药房托管。
与此同时,与药房托管类似的检验科托管也同样被推上风口浪尖。行业质疑,检验科托管还能坚持多久?
药房托管
因医药分家而生,因医药分家而死
医药分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部分,目标是切断药品销售和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过度医疗、大处方。
随着“药品零差率”、取消“以药养医”、实现“医药分家”等医改政策的实施,医院药房已逐渐从收入部门变为成本部门,医院希望“甩包袱”。于是,药房托管来临。
因“医药分家”而生,药房托管曾是企业布局重点
所谓药房托管,是指医院药房在所有权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医院通过契约的形式,将药房交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医药企业进行有偿经营和管理,而药房的所有权仍旧属于医院。实质上是药房采购权和药房产权的分家。
从大的医改方向来看,在推出两票制的同时引入医院药房托管,既能降低药品价格,又能维持医院的良性运转,可谓是一举多得。
于是,自2013年起,药房托管持续升温,遍地开花。目前全国范围内,约有半数以上的二级及以下医院已实施或计划实施药房托管。国药、上药、康美等企业都在药房托管领域进行布局:
国药控股:在2017年通过非公开发行筹集约人民币10.3亿,主要用于医院供应链延伸项目、社区医院药房托管等方面;
上海医药:在2017年共托管医院药房226家,新增97家;
康美药业:早在2014年就一口气拿下81家医院药房托管权,到2017年已签约的医院托管药房已超越100家。
因无法实现“医药分家”而死,多地禁止药房托管
但药房托管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漏洞。
① 难以真正起到医药分家的作用。
表面上看,医院不再销售药品;但不管双方采用哪种模式合作,都是有偿托管,药房托管的利益链仍然没有彻底切断。药房托管的核心在于它必须同时满足医疗机构和药房托管者的利益诉求,因此它难免是利益协作的产物,无论用哪种模式,都难以真正起到医药分家的作用。
卫生领域专家、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指出,药房托管运行之初,不少医药公司要给医院高达40%的返点。除此以外,托管企业还要支付医院药房员工的工资。
这种情况下,患者从医院药房买的药,价格不降反涨。药房托管是变相的“二次议价”,实质上将暗扣变明扣的不合法行为合法化了。
② 有偿托管滋生腐败。
医院药房托管模式滋生了新的贿赂空间:有些院长利用手中职权,大肆收受医药经销商的好处费。2016年11月,武汉市蔡甸区中医院院长张友军利用职务之便在“药房托管”等项目中受贿高达131.29万元。
③ 企业追求利润,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药房托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障药品供应。药房托管似乎是提高了效率,但是企业运作以后,难免追求利润最大化,当药品更便宜、成本更低、留给企业更多利润空间的时候,药品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于是,因为符合“医药分家”而生的药房托管,因与“医药分家”相抵触而趋于死亡。各省纷纷发文“禁止药房托管”。
在政策风向下,6月初,曾多方布局药房托管的国药控股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以前开展过药房托管业务,但现在已经不做这一块的业务了,“不赚钱,而且还存在政策风险”。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段话用来形容近几年来药房托管的发展,再合适不过了。
目前来看,医院药房托管是医药分家过渡期的产物,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国内以药养医的现状。
那么,为了“医药分家”目的的实现,医院药房究竟要怎么办?
“处方外流”之下,DTP药房或在线药店成出路
“处方外流”将成为实现“医药分家”的重要解决方式之一。
所谓“处方外流”,就是医生负责开处方,患者凭处方到医疗机构或者零售药房自主购药的新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DTP药房或在线药店将会成为“医药分家”背景下的新出路。
DTP药房,是指制药企业将产品授权药店代理销售。与医院药房的“医院主导”不同,DTP药房为药企主导。
在线药店则通过药店/流通企业配送,让患者更便捷拿到药品。
检验科托管还可以走多远?
药房托管被禁之下,与药房托管类似的检验科托管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检验科托管极有可能被禁
所谓检验科托管就是医院将检验科的经营管理权交给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有偿经营。第三方机构全面接管医院的检验科,利用医院检验科的场地、机器、人员和病员,为医院提供相应的检验服务,并向医院缴纳一定的费用。
看起来与药房托管差不多,只是被托管的主体不同。也就是说,相应的,药房托管背后所存在的弊端,检验科托管也同样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在近日发布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推进和规范卫生计生系统行风建设管理的通知》中政策强调:公立医疗机构对除政府牵头的医院托管外的其他合作、托管、支援关系应予取消。
行业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坚决清理各类托管。这也意味着,检验科托管极有可能跟上药房托管的步伐,行将就木。
卫健委:可委托医学检验实验室提供服务
实际上,相较于药房托管的水深火热、检验科托管的阴晴未定,为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的第三方企业,目前可以说是如沐春风。
2018年6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通知第二条中尤为强调:
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医疗机构可以委托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或者有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医疗消毒供应等服务。
本通知赋予了医院委托医学检验实验室提供服务的合法地位!!!
注意通知中所用的措辞,“委托提供服务”和“托管”不同。“托管”赋予了托管企业对于检验科的经营管理权。
目前“委托提供的服务”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提供试剂服务,就是医院检验科所用试剂均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包括采购供应、仓储配送。
这方面比较出色的就是华润医疗和塞力斯医疗强强联合所打造的检验集约化服务项目,两家公司通力合作,已与多家医院达成合作:
华润医疗器械及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负责医院客户资源和体外诊断试剂等耗材的仓储配送。
塞力斯负责诊断试剂的采购供应,及提供设备的售后服务、日常运营管理等。
另外一种是检验科项目外送,就是将检验标本送至检验中心进行统一检测。现在很多医院都有检验项目外检的情况,送检量仅占医院检验科份额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将一些检测量少、成本高的项目外送到第三方检验中心、独立医学实验室等,比如基因和遗传代谢病等等。
国内第三方检验龙头企业——金域检验明确宣布已建立37家医学实验室,覆盖中国90%人口区域、服务20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约2500个检测项目。去年与四川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联合共建的雁江区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更是几乎是包揽整个区域的医学检验服务。
除金域检验外,目前国内经营比较好的检验中心还有迪安诊断、达安基因等。
第三方公司能够通过提升样本量来降低成本。
第三方检验服务商将迎来爆发!
在被赋予“合法”地位之后,第三方检验服务提供商(包括华润医疗、金域检验等)将迎来爆发期!
卫健委于6月19日发布的通知中,还承认相关服务委托协议。意味着很多新开张的小型医院、诊所等不用再设置检验、病理、影像和消毒中心,开设医院诊所的成本大大降低,检验科不再是医院必须有的科室。基层医疗利好。
这些第三方检验服务公司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小型医疗机构检验的问题,同时也为大医院解决因社会需要而不得不开展亏损检验项目的难题,还能够有效降低医院采购成本,现已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并不是所有医院都可以把检验委托出去。卫健委在委托提供检验服务合法地位的同时,也设置了一些防护措施,规定城市的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的牵头单位必须提供检验服务,也就是说必须要有检验科。
药房托管已经“濒死”状态,检验科托管也有可能跟上。“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务”仍有政策护航,因此,第三方服务中心将迎来爆发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的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原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的市场规模不足20亿元,仅占整个临床检验规模的1.4%,相比成熟国家的35%还有很大差距。发展潜力可期!
当然,在医改的过程中,未必不会再遭遇“药房托管”这种改革过渡期产物,如果第三方委托愈演愈烈,就会出现难于监管、垄断行业、不利于检验专业发展、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过度追求利润、质量不能保证等一系列的问题。无论是医院还是企业,都应该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