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旅游业态发展情况
(一)旅游景区:为品质旅游提供新内容
2018年旅游景区转型升级加速。景区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并重,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旅游企业逐步深耕细分市场,经由技术进步的品质服务提升,才能保障景区行业市场空间扩展。
美好生活诉求推动景区品质化提升。国民旅游需求从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转变,观光游比重下降成为国民旅游市场的中长期趋势。游客既需要迪斯尼、环球影城,需要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代表的高等级景区,也需要古北水镇、欢乐谷、华强方特、长隆野生动物园、海昌海洋公园等环城游憩空间,还需要蓝色港湾、田子坊、岭南五号、正佳广场等都市休闲场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以及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来发展机遇。
主题公园布局下沉二三线城市。主题公园布局继续下沉,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扩张模式由重转轻,宋城、华强方特、海昌海洋公园、华侨城等都以轻资产模式进军新兴市场。国际主题公园持续进入,本土力量继续成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中国主题公园数量约为2100家,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300家左右。在1万多家A级景区中,主题游乐类的景区339家(3.92%)。本土主题公园发展过于强调规模,新文化缺少创新,纷纷布局二三线城市。
旅游演艺集中化趋势不减。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地区成为产业集聚区。三亚、丽江等一线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收入增长趋缓,二三线旅游城市的优质景区资源成为投资目标。从投资额、产品能级、市场知名度对比,“印象”系列、“山水盛典”系列、“千古情”系列位居前三。三大演艺公司尝试国际化,操作模式上以自建为主。旅游演艺呈现“高投入、高科技、大制作、名导制作”趋势。
特色小镇迎来转型发展期。在政策红利支持下,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但也有些地方盲目跟风上项目,试图简单照搬其他地方或国外的经验,存在一定风险,特色小镇发展迎来由量到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要求各地在推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方面,要把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理念等科学区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
(二)旅行服务业:基于供应链的双向博弈加强
旅行服务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在线服务商的渠道下沉与传统旅行社的网络化运营仍在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使得线上流量获取和线下转化的衔接效率提高。大型在线旅行代理商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下门店布局,提高线下获客能力。2018年携程第二季度财报,其在低线城市的品牌渗透率同比提升约40%。传统旅行社正加速网络化建设,以更加优质的服务留住客户。
基于供应链的双向博弈加强。上游旅行服务供应商触角不断向下延伸,尝试与消费终端直接对接。机票提直降代、航空公司叫停第三方服务,上游供应商零售化趋势日渐明显。旅行服务商向上拓展,增强对资源端的掌控力。携程、春秋、途牛、同程等与航空公司达成合作,阿里集团与万豪国际集团全面打通会员体系,通过合资公司共同运营线上平台。部分旅行服务商还介入景区和酒店投资与运营管理。供应商与服务商的双向渗透是当前产业发展的典型现象。
跨界融合中实现多元化供给。旅行服务商从以传统旅行社为主的单一型态,转向多业态多主体的创新式融合发展市场主体。以携程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开始专注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打造,合理利用技术、资本、数据资产等要素进行服务、流程创新和资源整合,增强对资源端的把控和对需求端的获客能力,实现企业后台的标准化与精细化运营,在前端提供有品质、有温度的差异化服务。
定制游业务从高端走向大众。定制游逐步走向成熟,用户的需求繁杂而分散,旅行服务商对碎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尤其对于非标品的信息化管理。定制业务面临着人机比的服务与效率平衡问题,考验企业的IT能力。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大规模定制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才能够提升整体运营的利润率。旅行服务商基于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用户精准画像及产品的精准匹配。
(三)旅游住宿业:进入存量博弈和差异化竞争阶段
住宿业规模巨大,增长速度开始放缓,盈利能力以及服务品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区域、档次和产品结构上存在不平衡,这些问题客观上都倒逼住宿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规模高增长后增速放缓。住宿业多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10倍,经过较长时期高速增长后,增速自2014年开始放缓,2016年首次出现下跌。未来住宿业的规模还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高速度增长阶段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业界对住宿业的关注重心正在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品质和绩效,住宿业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微利倒逼品质化发展。2014年触底以来,住宿业绩效逐步回升,但总体利润率很难超过3%。即使近年来最好的年份2017年,816家五星级酒店整体盈利也仅65.6亿元(平均每家800万元),其余8000多家星级酒店盈利仅7个亿,酒店业高资金成本(超过6%,甚至超过10%)倒逼高质量发展。从长期看,酒店投资有助于提升投资组合价值、改善城市形象。